玻璃钢拉挤模具使用注意事项与技术规范
更新时间:2025-04-01 关注:173
玻璃钢拉挤模具作为复合材料连续成型工艺的核心装备,在电工绝缘、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持续发挥关键作用56。随着2024年新型耐高温树脂与智能温控技术的普及,模具操作规范已从基础操作升级为系统性技术管理。
一、规范操作前准备
模具预热与参数校准
启动前需提前2小时开启智能温控系统,根据树脂类型(如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设定模具三段式加热区(入口区80-100℃、固化区140-160℃、出口区100-120℃),并实时校准热电偶测温精度37。新模具首次使用须执行6-7次脱模剂涂覆,每次间隔20分钟并抛光至镜面效果。
原料与设备联检
检查玻璃纤维排纱系统是否存在交叉缠绕,确保每束纤维张力误差<5%。树脂槽需配备双联过滤装置,防止0.5mm以上杂质进入模腔。
二、温度与速度协同控制
动态匹配技术
当模具中部温度超过160℃时,应立即将牵引速度从0.5m/min提升至0.8m/min,避免树脂过早固化导致制品开裂。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每30分钟扫描模腔,控制横向温差<5℃。
异常工况处置
遭遇突发停电时,须在10分钟内将镀锌钢芯棒退出模腔,防止树脂固化堵塞。重启后需执行模腔残留物超声波清洗(频率28kHz,时长15分钟)。
三、停机维护与模具保养
深度清洁流程
每日生产结束后,采用60℃碱性清洗剂(pH9-10)循环冲洗模腔30分钟,重点清除碳化树脂层。每生产50小时需用粒径20μm的氧化铝粉末进行模腔抛光。
寿命延长措施
存储时需在模腔内壁涂抹硅基防护膏,环境湿度控制在45%±5%。每季度进行3D激光扫描检测,模腔尺寸偏差>0.1mm时需返厂修复。
玻璃钢拉挤模具的精细化运维已成为提升复合材料制品合格率的关键抓手56。2025年行业技术规范特别强调智能温控系统与预防性维护的结合,通过动态参数调整、模腔状态监测、周期性深度保养三大技术路径,可使模具使用寿命延长40%以上37。生产企业需建立包含物联网监控平台、标准化操作手册、应急响应机制在内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方能充分发挥先进模具的技术优势。
-
下一篇:玻璃钢拉挤模具电镀要求与技术创新